抗体偶联药物(ADC),作为现代肿瘤精准治疗的代表,被誉为“魔法子弹”。它巧妙地结合了抗体的高特异性靶向能力与小分子药物的强效性,在有效杀灭癌细胞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随着全球药物研发的深入,ADC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战略高地,并引发了创新药市场的新一轮竞争热潮。
全球市场蓬勃发展,国内产业迅速崛起
根据Frost & Sullivan预测,全球ADC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79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30年的超过662亿美元[2],中国ADC市场有望从2022年的8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超过660亿元[3]。业内认为,国内ADC药物领域有望诞生出多个销售额达数十亿元的品种。
根据Insight数据库的数据,截至2024年5月,中国的ADC新药研发项目达到519项,占全球管线的40%以上。在最近刚结束的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中,已有两款ADC药物纳入医保目录。
上个月,科伦博泰芦康沙妥珠单抗和华东医药索米妥昔单抗均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本月初,恒瑞医药也宣布其抗体偶联药物SHR-A2102被纳入NMPA拟突破性治疗品种公示名单,这表明国内药企在ADC研发方面的活跃和突破。
ADC研发的四大关键要素
ADC药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设计的科学性和技术的精准性。其核心包括以下四个关键因素:
1目标抗原的选择
合适的靶点是ADC药物精准杀伤癌细胞的基础。目前,HER2、TROP2、CLDN18.2等靶点因其高表达特性成为研发热点,但靶点扎堆的现象也加剧了竞争压力。
2抗体的工程化设计
理想的抗体需具备高亲和力和良好的内化效率,同时展现出低免疫原性,以确保药物能精准递送至癌细胞内部。
3连接子的稳定性
连接子的设计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第四代ADC通过优化连接子稳定性,实现了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精准释放,显著提升了治疗窗口。
4毒素载荷的选择
现代ADC更加注重毒素的高效性和多样性,通过创新毒素设计提高疗效,同时降低耐药性风险。例如,PBD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等高效毒素在近年来获得广泛应用。
当前ADC研发的主要挑战
尽管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ADC研发仍面临多重挑战:
同质化竞争:HER2、TROP2等热门靶点的研发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国内候选产品的分布更为集中。
早期研发效率:药物筛选与功能验证耗时较长,如何快速获取高质量数据,缩短研发周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成本与技术壁垒:ADC的高研发成本和复杂的生产工艺对企业资源分配与技术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助力ADC研发应对上述挑战,赛多利斯推出了覆盖研发全周期的综合解决方案,以科技赋能精准研发,为客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赛多利斯ADC药物解决方案
从源头赋能创新
Octet® 非标记分析互作系统实时、非标记分析抗体与靶点结合的动力学与亲和力。其高通量功能可在短时间内筛选出最优抗体,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BLI技术也被正式写入《抗体偶联药物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作为检测结合活性的方法之一。